-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熱夜增多折損健康
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5-8-28 00:01
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核心體溫難下降 脫水引發(fā)熱中風 影響睡眠情緒差 熱夜增多折損健康
《生命時報》 2025-07-25 第1915期 第1版
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,近期全國近20個省區(qū)市,約1/3的國土面積迎來高溫“烤驗”,多地突破歷史記錄。值得警惕的是,高溫已不再局限于白晝,近期《科學美國人》刊文警示,夏季夜間氣溫長期居高不下,正在帶來諸多健康威脅,導致急診量、住院人數和早產率顯著增加。熱夜,儼然成為比白日高溫更隱蔽的“健康掠奪者”。
今年夏夜格外熱
“熱到睡不著”已成為今年夏天不少人的“通感”。中國天氣網報道,7月以來我國遭遇今年最強高溫過程,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地共計115個國家級氣象站打破夜溫觀測的最高紀錄;7月14日起,河北南部、河南、陜西關中、湖北西部等高溫核心區(qū),不僅日間最高氣溫達39℃~43℃,夜間最低氣溫也逼近或突破30℃。
中國氣象學會醫(yī)學氣象學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式功介紹,白天與夜晚持續(xù)高溫的狀態(tài),被稱為“復合型高溫”,具有明顯地域特征,比如四川盆地等低緯度地區(qū)晝夜溫差較小,易出現(xiàn)“日夜連軸熱”。目前,我國日最高氣溫一旦達到或超過35℃,便標志著進入高溫天氣,但對“熱夜”尚無統(tǒng)一定義,比如氣溫度數、持續(xù)時間尚未界定。參考我國香港地區(qū)的標準,夏季日最高溫不低于33℃,便是熱日;最低氣溫不低于28℃時,便會發(fā)出“熱夜”警告。據統(tǒng)計,1884~1913年,香港平均每年僅出現(xiàn)0.6個熱夜,而1995~2024年攀升至28.8個,預計本世紀末將突破160個。
王式功表示,在公眾的認知中,日落后氣溫會自然降低,但事實并非如此。城市化發(fā)展導致地表硬化面積越來越大、對水分的涵養(yǎng)能力急劇下降,蒸發(fā)量減少,加劇了“城市干島效應”;同時,密集的混凝土建筑群、柏油道路比綠色植物反照率更低,白天吸收儲存了大量熱量,夜間卻不能迅速散熱,而是持續(xù)釋放,產生“城市熱島效應”;上述兩者的疊加,造成城市夜晚比郊區(qū)熱得多、高溫持續(xù)時間也長,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區(qū)。一項區(qū)域性氣候模型計算結果顯示,即使未來嚴格控制碳排放,熱夜發(fā)生頻率仍會上升約30%,熱夜平均強度將會上升超過50%。曾經的清涼夏夜或許會一去不復返。
值得關注的是,今年的高溫還伴隨著“高濕”。以專業(yè)角度來看,“熱感”程度可用濕球溫度來衡量,數值越高,意味著高溫高濕環(huán)境讓身體越難散熱,“桑拿”感更強。研究顯示,濕球溫度超過35℃時,體溫調節(jié)功能便開始進入挑戰(zhàn)。
熱夜是獨立的健康威脅
當下,公眾對白日高溫熱浪的關注度很高,相關避暑、降溫措施也比較全面,但大多對夜間熱浪的危害性并不熟悉。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(yī)院急診醫(yī)學中心主任醫(yī)師王軍宇表示,夜間高溫帶來的損害一點也不亞于日間高溫,真的可能“要人命”?!读~刀·星球健康》發(fā)表的多項研究明確指出,熱夜是影響人體健康的獨立危險因素,可增加40%~50%的死亡風險;預計從2010年到2090年,其造成的疾病負擔將增加近6倍。
體溫升高引發(fā)中暑。機體核心體溫(即內臟溫度)需維持在約36.1℃~37.2℃的狹窄區(qū)間內,以保障內部器官的正常功能,通常會隨夜間活動減少、環(huán)境溫度下降而降低。美國華盛頓大學全球環(huán)境與健康中心主任克里斯蒂·埃比表示,如果夜間溫度居高不下,核心體溫難以恢復正常水平,次日基礎體溫便會升高,這種“熱量冗余”持續(xù)累積,會對細胞、器官造成慢性損傷,嚴重時可出現(xiàn)頭暈、惡心等中暑表現(xiàn)。這也是熱浪來襲后約24小時死亡率攀升的原因之一。
老人需警惕“熱中風”。王軍宇表示,熱夜對心血管的威脅尤為顯著,尤其是老年慢病患者。部分老人因擔心頻繁起夜,會減少睡前飲水,或怕受涼不開空調、關門關窗,極易升高臥室溫度,造成夜間出汗過多,引發(fā)脫水,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、血容量降低,增加腦梗、心梗的發(fā)病風險。同時,高溫可引發(fā)交感神經興奮,導致心跳加快、血管收縮、血壓驟升,也易誘發(fā)心絞痛、急性心梗等急癥。老年人、兒童、慢病患者的體溫調節(jié)中樞敏感度降低,難以及時察覺脫水和夜間“中暑”信號,更需謹慎防范。
入睡困難削弱免疫。環(huán)境溫度對睡眠質量有決定性作用。美國《細胞》子刊曾刊發(fā)的研究顯示,在全球范圍內,人們被熱醒的次數越來越多,夜間溫度升高使每人年均睡眠時間減少了44小時。王式功表示,環(huán)境溫度過高(尤其高于28℃)或濕度過大時,身體散熱困難,就會阻礙入睡,造成睡眠不足、質量差,而睡眠是機體修復的最核心時段,長期睡眠不足可導致免疫力下降,加上溫度升高可促進炎性因子分泌,加劇慢性炎癥反應,會增加感染等多種疾病風險。
心理問題隨之加劇。高溫本就易使人心情煩躁、焦慮,熱夜造成的睡眠紊亂更是會放大這些負面情緒。《美國醫(yī)學會精神病學雜志》上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與夏季最涼爽的日子相比,最熱的日子里因心理健康問題到急診科就診的人數增加約8%,自我傷害、藥物使用、焦慮或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急診量,均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增加。
多管齊下防夜間中暑
無論是日間還是夜間中暑,王軍宇介紹,均離不開3個關鍵條件:高溫、高濕、空氣不流通。“夏季熱夜雖沒有太陽直射,但外界溫度高、濕度大會影響機體散熱,北京7月頻繁出現(xiàn)的‘桑拿夜’需格外警惕中暑風險?!狈婪兑归g中暑,專家們建議通過4招筑牢防線。
溫濕需要雙控。控制臥室的溫度和濕度是防范夜間中暑的關鍵,建議備個溫濕度計進行實時監(jiān)測。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25℃左右,老人可以稍微放寬到26℃~28℃;濕度保持在40%~60%,可開啟空調的除濕功能,確保臥室“不燥不悶”。需注意的是,空調的冷風出口不要直吹床鋪,入睡前可調至“睡眠模式”。
對流增加涼風。人體散熱需要讓其周遭的空氣流動起來,建議空調和電扇搭配使用:空調降溫除濕,電扇加速空氣循環(huán),合力更有效地帶走身體表面的熱量。電扇可擺放在空調的下方,但風速不宜過大,同樣要避免直吹。清晨、晚間氣溫相對偏低時可開窗通風,助力增加室內外空氣交換。
補水稀釋血液。熟睡時,體內水分會通過出汗、呼吸等不斷丟失,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,增加中暑、心腦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。建議肥胖、老年人群在睡覺前、起夜時各喝200毫升左右的溫水,或適當喝點淡鹽水,防止體內電解質紊亂。一旦發(fā)覺自己體溫升高、面色潮紅、皮膚發(fā)燙,伴隨頭暈頭痛、惡心乏力、大量出汗等癥狀,建議立即檢查臥室溫、濕度,開窗通風、補充溫水,用濕毛巾擦拭額頭、腋下進行降溫,若癥狀無明顯緩解,需要及時就醫(yī)。
全社會“搭把手”。鑒于當下公眾對“熱夜”的關注度不高,官方可參照日間高溫預警機制,推出“熱夜健康預警”,提醒公眾防范;社區(qū)可以組織活動,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提供防暑避暑指導,比如癥狀識別、應急處理、飲食調理等;城市規(guī)劃部門可增加綠化帶的范圍、優(yōu)化建筑布局,以減輕熱島效應,從根源上讓城市夏夜重新回歸“清涼與安全”,滿足公眾所盼。
受訪專家:
中國氣象學會醫(yī)學氣象學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式功
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(yī)院急診醫(yī)學中心主任醫(yī)師 王軍宇
本報記者 鐘財芬《生命時報》 2025-07-25 第1915期 第1版

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,近期全國近20個省區(qū)市,約1/3的國土面積迎來高溫“烤驗”,多地突破歷史記錄。值得警惕的是,高溫已不再局限于白晝,近期《科學美國人》刊文警示,夏季夜間氣溫長期居高不下,正在帶來諸多健康威脅,導致急診量、住院人數和早產率顯著增加。熱夜,儼然成為比白日高溫更隱蔽的“健康掠奪者”。
今年夏夜格外熱
“熱到睡不著”已成為今年夏天不少人的“通感”。中國天氣網報道,7月以來我國遭遇今年最強高溫過程,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地共計115個國家級氣象站打破夜溫觀測的最高紀錄;7月14日起,河北南部、河南、陜西關中、湖北西部等高溫核心區(qū),不僅日間最高氣溫達39℃~43℃,夜間最低氣溫也逼近或突破30℃。
中國氣象學會醫(yī)學氣象學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式功介紹,白天與夜晚持續(xù)高溫的狀態(tài),被稱為“復合型高溫”,具有明顯地域特征,比如四川盆地等低緯度地區(qū)晝夜溫差較小,易出現(xiàn)“日夜連軸熱”。目前,我國日最高氣溫一旦達到或超過35℃,便標志著進入高溫天氣,但對“熱夜”尚無統(tǒng)一定義,比如氣溫度數、持續(xù)時間尚未界定。參考我國香港地區(qū)的標準,夏季日最高溫不低于33℃,便是熱日;最低氣溫不低于28℃時,便會發(fā)出“熱夜”警告。據統(tǒng)計,1884~1913年,香港平均每年僅出現(xiàn)0.6個熱夜,而1995~2024年攀升至28.8個,預計本世紀末將突破160個。
王式功表示,在公眾的認知中,日落后氣溫會自然降低,但事實并非如此。城市化發(fā)展導致地表硬化面積越來越大、對水分的涵養(yǎng)能力急劇下降,蒸發(fā)量減少,加劇了“城市干島效應”;同時,密集的混凝土建筑群、柏油道路比綠色植物反照率更低,白天吸收儲存了大量熱量,夜間卻不能迅速散熱,而是持續(xù)釋放,產生“城市熱島效應”;上述兩者的疊加,造成城市夜晚比郊區(qū)熱得多、高溫持續(xù)時間也長,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區(qū)。一項區(qū)域性氣候模型計算結果顯示,即使未來嚴格控制碳排放,熱夜發(fā)生頻率仍會上升約30%,熱夜平均強度將會上升超過50%。曾經的清涼夏夜或許會一去不復返。
值得關注的是,今年的高溫還伴隨著“高濕”。以專業(yè)角度來看,“熱感”程度可用濕球溫度來衡量,數值越高,意味著高溫高濕環(huán)境讓身體越難散熱,“桑拿”感更強。研究顯示,濕球溫度超過35℃時,體溫調節(jié)功能便開始進入挑戰(zhàn)。
熱夜是獨立的健康威脅
當下,公眾對白日高溫熱浪的關注度很高,相關避暑、降溫措施也比較全面,但大多對夜間熱浪的危害性并不熟悉。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(yī)院急診醫(yī)學中心主任醫(yī)師王軍宇表示,夜間高溫帶來的損害一點也不亞于日間高溫,真的可能“要人命”?!读~刀·星球健康》發(fā)表的多項研究明確指出,熱夜是影響人體健康的獨立危險因素,可增加40%~50%的死亡風險;預計從2010年到2090年,其造成的疾病負擔將增加近6倍。
體溫升高引發(fā)中暑。機體核心體溫(即內臟溫度)需維持在約36.1℃~37.2℃的狹窄區(qū)間內,以保障內部器官的正常功能,通常會隨夜間活動減少、環(huán)境溫度下降而降低。美國華盛頓大學全球環(huán)境與健康中心主任克里斯蒂·埃比表示,如果夜間溫度居高不下,核心體溫難以恢復正常水平,次日基礎體溫便會升高,這種“熱量冗余”持續(xù)累積,會對細胞、器官造成慢性損傷,嚴重時可出現(xiàn)頭暈、惡心等中暑表現(xiàn)。這也是熱浪來襲后約24小時死亡率攀升的原因之一。
老人需警惕“熱中風”。王軍宇表示,熱夜對心血管的威脅尤為顯著,尤其是老年慢病患者。部分老人因擔心頻繁起夜,會減少睡前飲水,或怕受涼不開空調、關門關窗,極易升高臥室溫度,造成夜間出汗過多,引發(fā)脫水,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、血容量降低,增加腦梗、心梗的發(fā)病風險。同時,高溫可引發(fā)交感神經興奮,導致心跳加快、血管收縮、血壓驟升,也易誘發(fā)心絞痛、急性心梗等急癥。老年人、兒童、慢病患者的體溫調節(jié)中樞敏感度降低,難以及時察覺脫水和夜間“中暑”信號,更需謹慎防范。
入睡困難削弱免疫。環(huán)境溫度對睡眠質量有決定性作用。美國《細胞》子刊曾刊發(fā)的研究顯示,在全球范圍內,人們被熱醒的次數越來越多,夜間溫度升高使每人年均睡眠時間減少了44小時。王式功表示,環(huán)境溫度過高(尤其高于28℃)或濕度過大時,身體散熱困難,就會阻礙入睡,造成睡眠不足、質量差,而睡眠是機體修復的最核心時段,長期睡眠不足可導致免疫力下降,加上溫度升高可促進炎性因子分泌,加劇慢性炎癥反應,會增加感染等多種疾病風險。
心理問題隨之加劇。高溫本就易使人心情煩躁、焦慮,熱夜造成的睡眠紊亂更是會放大這些負面情緒。《美國醫(yī)學會精神病學雜志》上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與夏季最涼爽的日子相比,最熱的日子里因心理健康問題到急診科就診的人數增加約8%,自我傷害、藥物使用、焦慮或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急診量,均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增加。
多管齊下防夜間中暑
無論是日間還是夜間中暑,王軍宇介紹,均離不開3個關鍵條件:高溫、高濕、空氣不流通。“夏季熱夜雖沒有太陽直射,但外界溫度高、濕度大會影響機體散熱,北京7月頻繁出現(xiàn)的‘桑拿夜’需格外警惕中暑風險?!狈婪兑归g中暑,專家們建議通過4招筑牢防線。
溫濕需要雙控。控制臥室的溫度和濕度是防范夜間中暑的關鍵,建議備個溫濕度計進行實時監(jiān)測。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25℃左右,老人可以稍微放寬到26℃~28℃;濕度保持在40%~60%,可開啟空調的除濕功能,確保臥室“不燥不悶”。需注意的是,空調的冷風出口不要直吹床鋪,入睡前可調至“睡眠模式”。
對流增加涼風。人體散熱需要讓其周遭的空氣流動起來,建議空調和電扇搭配使用:空調降溫除濕,電扇加速空氣循環(huán),合力更有效地帶走身體表面的熱量。電扇可擺放在空調的下方,但風速不宜過大,同樣要避免直吹。清晨、晚間氣溫相對偏低時可開窗通風,助力增加室內外空氣交換。
補水稀釋血液。熟睡時,體內水分會通過出汗、呼吸等不斷丟失,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,增加中暑、心腦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。建議肥胖、老年人群在睡覺前、起夜時各喝200毫升左右的溫水,或適當喝點淡鹽水,防止體內電解質紊亂。一旦發(fā)覺自己體溫升高、面色潮紅、皮膚發(fā)燙,伴隨頭暈頭痛、惡心乏力、大量出汗等癥狀,建議立即檢查臥室溫、濕度,開窗通風、補充溫水,用濕毛巾擦拭額頭、腋下進行降溫,若癥狀無明顯緩解,需要及時就醫(yī)。
全社會“搭把手”。鑒于當下公眾對“熱夜”的關注度不高,官方可參照日間高溫預警機制,推出“熱夜健康預警”,提醒公眾防范;社區(qū)可以組織活動,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提供防暑避暑指導,比如癥狀識別、應急處理、飲食調理等;城市規(guī)劃部門可增加綠化帶的范圍、優(yōu)化建筑布局,以減輕熱島效應,從根源上讓城市夏夜重新回歸“清涼與安全”,滿足公眾所盼。
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>>
- [事件]三伏天最耗陽氣08-28
- [事件]熱夜增多折損健康08-28
- [事件]酒精消毒傷口越疼越有效?08-28
- [事件]人每增5歲跌倒風險升14%08-27
- [事件]陰莖味兒不對別大意08-27
- [事件]月經結束更想喝酒08-27
- [事件]很多習慣上了“傷心榜”08-26
- [事件]生育殺手出沒!男士請自查冰...08-26
最新文章
- [本站]用可穿戴設備記錄睡眠08-28
- [事件]三伏天最耗陽氣08-28
- [事件]熱夜增多折損健康08-28
- [事件]酒精消毒傷口越疼越有效?08-28
- [事件]人每增5歲跌倒風險升14%08-27
- [事件]陰莖味兒不對別大意08-27
- [事件]月經結束更想喝酒08-27
- [事件]很多習慣上了“傷心榜”08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