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評>> 事件>> 有韌勁的人容易長壽

有韌勁的人容易長壽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4-11-3 00:01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遇到挫折很快恢復 更能堅持健康生活 有韌勁的人容易長壽


  受訪專家:

 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員、主任 李 娟

 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(yī)院心身醫(yī)學科主任 袁勇貴

  本報記者 張炳鈺

  《生命時報》 2024-10-25 第1842期 第1版

byb.cn

  生活中,人們常會遇到各種難題,小到出門忘帶鑰匙,大到親朋好友離世;會有“高光時刻”,也會經歷挫折……有的人能重整旗鼓,有的人卻長期陷入抑郁情緒,一蹶不振。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內心的一股力量,即“心理韌性”。韌性高不僅使人勇敢面對挫折,也是長壽的重要標志。

  韌勁兒是一種“長壽心理”

  近期,中國中山大學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(yī)學院進行了一項新研究,對2006~2008年間參與健康與退休研究的逾萬名50歲及以上美國人進行了分析。經過平均11.6年的隨訪后發(fā)現(xiàn),心理韌性較強的人死亡風險明顯低于韌性差的人,韌性得分最高者的全因死亡風險比最低者低53%;且得分每高1分,死亡風險降低約17%?!靶睦镉袆艃骸笨胺Q健康長壽的新密碼。

  物體的“韌性”是指受到外力擠壓后的回彈力。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員、主任李娟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:“如果放在個體心理上,韌性就是在面對壓力、挑戰(zhàn)或逆境時,不單單是能夠適應,還能快速回彈的能力?!鼻迦A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提出,心理韌性具備3個方面的特征:一是復原力,即經歷挫折、磨難、壓力、失敗后,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(tài)的能力;二是抗逆力,指面對逆境時能理性地做出正向選擇和處理方法的能力;三是創(chuàng)傷后成長,是一個人將逆境看作成長的途徑,在創(chuàng)傷后自我痊愈、總結失敗經驗的能力。可以說,這三大特性就像為機體撐起一把“保護傘”,從身、心、行為三方面守護著健康。

  為身體減壓。在外界負性事件刺激下,大腦中樞會發(fā)生應激反應,促使機體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,以動員全身上下應對危機,心率、血壓、體溫、肌肉都會變得緊張,短時間內可能不會造成傷害,但若無法有效自我調節(jié),機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(tài),生理反應會逐漸積累,誘發(fā)炎癥反應,甚至擾亂內分泌,引發(fā)代謝異常、免疫力下降,增加慢性病、抑郁癥等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。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(yī)院心身醫(yī)學科主任袁勇貴表示,“很多急慢性疾病,尤其是慢性病,都與機體炎癥水平高度相關,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?!?br />
  讓內心強大。通常心理韌性較強的人,性格上也更積極樂觀,情緒調節(jié)能力高,且有較強烈的內控意識。因此,被情緒困擾的可能性較低,也能及時將自己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。相反,精神內耗的人往往心理韌性差,難以消化情緒,于是吃不好、睡不好甚至腰酸背痛,長期如此易陷入抑郁、焦慮,出現(xiàn)更嚴重的心理問題。

  使行為健康。袁勇貴表示,心理韌性高常意味著個體的生活習慣、行為方式更健康。比起借煙酒消愁,他們更傾向于利用運動釋放壓力;遇到心事不會暴飲暴食,而是會堅持日常健康飲食、規(guī)律作息,讓自己不被不良情緒裹挾……于是,良好行為打下健康基礎,積極情緒提升心理韌性,二者共同助力長壽。

  從小就要“富養(yǎng)”心理

  每個人天生的心理“彈性”不一樣,但并非一成不變,也不是在某個特定時期、經歷某些事件后突然達成的,而是一個持續(xù)的動態(tài)變化。李娟表示,在人生的3個重要階段,心理韌性的養(yǎng)成大致可歸類為三方面。

  兒童期:去模仿父母。充滿愛、和諧穩(wěn)定的家庭環(huán)境會給兒童充足的被接納、被支持的感覺,進而增強他們面對各種困難、壓力時的勇氣,以及更強的心理承受力。此外,兒童善于模仿,家庭成員的“榜樣效應”會影響他們的心理韌性,尤其是父母。當父母堅韌、樂觀地面對問題時,孩子也會在無形中模仿、學習到這種品質。

  青少年期:學校內支持。青少年時期是身心發(fā)育的關鍵階段,人格逐漸定性,而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。在這一階段,積極鼓勵的教學氛圍、同學的支持和理解,以及家人的共情式溝通和高質量陪伴,是青少年緩解壓力、建立自信,增強心理韌性的關鍵。需強調的是,不少家長認為只有“適當”打壓才能讓青少年“觸底反彈”,變得更堅韌,但近期刊發(fā)在《自然·分子精神病學》的研究指出,刻意制造“吃苦”的心理逆境反而會損害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(jié)能力。

  成年后:社會安全感。即使成年后人格已在某種程度上定性,心理韌性也是“可改造”的。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,良好的人際交往意味著更豐富的社會支持和情緒“出口”,有助舒緩情緒、維持心理健康。和諧的社區(qū)環(huán)境、穩(wěn)定的社會氛圍、可持續(xù)的社會福利體系等外在保護因素,可增強個體抵御各種風險的安全感,對心理韌性的提高也有積極影響。

  無論人生處于哪個階段,五種心理和行為習慣會“消耗”難得的心理韌性,使人變得更脆弱,分別是強烈的負面思維、消極懶散、上癮行為、傷害他人以及自我傷害,需有意識地摒棄。

  培養(yǎng)韌性就像練肌肉

  美國心理學會曾指出,心理韌性就像肌肉,經過長期鍛煉會變得更強,并且要堅持。對老年人而言,培養(yǎng)心理韌性就如同鍛煉肌肉,不僅能增強心理健康,還能延長壽命。想將一顆“玻璃心”打造成彈性強大的“橡膠心”,兩位受訪專家表示有以下方法。

  養(yǎng)出強大的身體。人的生理狀態(tài)與心理狀態(tài)息息相關,健康的生理儲備是提高、保持心理韌性的第一要素。同等程度的困難下,身體素質越強,心理恢復能力越強。比如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對挫折的承受力通常比疾病纏身的人高。因此,大家要養(yǎng)成健康生活方式,保證均衡飲食、規(guī)律作息,并定期進行中、高強度活動,包括快走、跑步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爬山等,增強體質的同時能舒緩身心。同時,做到定期體檢,以早發(fā)現(xiàn)早治療疾病,避免日后帶來更大傷害。

  用書寫消散情緒。創(chuàng)傷或痛苦發(fā)生后,出現(xiàn)負面情緒是正常的,不必抗拒,關鍵在于如何看待。試著把這種感受寫下來,不僅有助表達,還能使經歷、想法和需求在寫作過程中變得更加有條理、可控,情緒也能得到梳理和分解,從而更容易消化和處理。這類寫作可遵循一個簡單順序:先闡明當下的感受,多用擔憂、害怕等簡單詞匯,不必陳述原因;然后陳述事實,寫出引發(fā)上述情緒的具體事件;再寫出自身需求,比如希望達成怎樣的結果,以及如果達不到需求,自己是否可承受;最后,寫出自己應做出的改變。

  維持住生活秩序。日常生活中,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是培養(yǎng)心理韌性的關鍵,例如按時吃飯、保證充足睡眠,以及寫日記、散步、做飯、整理房間等已形成的規(guī)律性習慣。但當一個人承受較大壓力時,基本生活秩序往往先被拋棄,比如開始報復性熬夜、不按時吃三餐、房間變臟亂等,這些看似是放松,其實是脫離現(xiàn)實、在不良情緒中掙扎的表現(xiàn)。因此,即使在困難中,也要守住生活秩序,加強與現(xiàn)實生活的連接,避免過分沉溺于情緒,這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,增強韌性。

  積極與他人對話。生活中要主動增加社交,多與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鄰居交流;互聯(lián)網社區(qū)也不失為一個好平臺,線上聊天同樣能有效提升積極情緒;遇到困境時要主動尋求幫助,心理韌性高的人相對更愿意依靠身邊人,建立來自家庭、學校、朋友的強大支持性聯(lián)結。這種聯(lián)結不僅是他們敢于面對困難的底氣,還能進一步提高效能感,形成“韌性高-尋求幫助-問題解決-韌性更高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