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(wǎng)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(wǎng)評>> 事件>> 為什么扔東西會讓人愉悅

為什么扔東西會讓人愉悅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19-12-19 00:01
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科技日報)國家語言資源監(jiān)測與研究中心近日在京發(fā)布了“2019年度十大網(wǎng)絡用語”,“斷舍離”位列其中。以前俗語常說破家值萬貫,如今“斷舍離”卻成為一種生活時尚。這180度的轉(zhuǎn)變背后,體現(xiàn)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也使得物質(zhì)過剩成為人們“甜蜜的負擔”?!皵嗌犭x”的理念應運而生,極簡生活法則備受推崇。

 

為什么“斷舍離”能讓人產(chǎn)生愉悅輕松的心理呢?這其中有心理學依據(jù)嗎?

 

當我們說“斷舍離”時,我們在說什么

 

“斷舍離”這個概念的風靡,始于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寫的《斷舍離》一書。受日本禪院生活的啟發(fā),山下英子總結出了一套從整理雜物到整理人生的“斷舍離”之道。

 

所謂“斷舍離”,山下英子的定義是——通過收拾家里的“破爛兒”和整理內(nèi)心中的“破爛兒”,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。這個“破爛兒”,既指的是家中不需要的雜物,也指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人事物。比如壓箱底的衣服,過時的電子產(chǎn)品,閑置的瓶瓶罐罐,費力維持卻不討好的社交……

 

“斷舍離”的操作是:斷絕不要的東西,舍棄不必要的牽絆,離開“多就是好”的執(zhí)念,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。通過為生活做減法,為內(nèi)心騰出清爽的空間,獲得輕松自在。山下英子將這個過程描述為“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”。

 

為什么“斷舍離”能讓人輕松自在?

 

美國現(xiàn)代心理學主要流派,行為主義觀點認為:人的所有外顯行為,都是他內(nèi)心世界的反映。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(xiàn),推斷他的內(nèi)心狀態(tài)和心理過程。譬如:一個人房間很混亂,很大程度反映了他內(nèi)心的混亂;一個人喜歡囤東西,反映了他對物質(zhì)匱乏的恐懼和焦慮。

 

有些人表示“斷舍離”對他們來說很難:很多東西就是不舍得扔,很多東西就算不需要卻還是買買買停不下來,房間怎么收拾都不整潔,打掃沒兩天又變得亂糟糟……其實,這正是一個審視自己內(nèi)心的大好機會。外在生活很難做到“斷舍離”的人,內(nèi)心也有很多無法“斷舍離”的東西,比如某個人、某些欲望、某種情結?!皵嗌犭x”的外在練習,正好有助于梳理內(nèi)心世界,重建內(nèi)心的秩序。

 

從行為主義觀點看,內(nèi)心世界和外顯行為是緊密聯(lián)系,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內(nèi)心進而改變行為,也可以通過改變行為,來改變內(nèi)心。當你扔掉不需要的物件時,你是在清理自己的內(nèi)心;當你克制住買買買的沖動時,你是在管理自己的欲望。房間清爽了,內(nèi)心也是清爽的。外在的“斷舍離”,跟內(nèi)心世界息息相關。

 

回想一下,你有多少次因商場打折促銷,買下不適合你的衣服?又有多少次因為廣告的煽動,囤了很多你根本不需要的物品?這些決策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干擾,它并不是最優(yōu)的,甚至還會帶來諸多麻煩。美國心理學家、諾貝爾經(jīng)濟學獎得主赫伯特·西蒙提出了“有限理性”決策模型,指出:人在實際決策時,并不能做到完全理性。人的決策受個人態(tài)度、情感、動機、知識經(jīng)驗等多因素的影響,只能做到部分理性。

 

“斷舍離”提倡一種“更少但更好”的生活方式,它主張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、有用的,能讓人在做決策時更理性。

 

當你習慣思考“這東西對我有用嗎?它適合我嗎?我想買它是出于需要還是出于焦慮?”時,你便提升了自己的理性決策能力?!皵嗌犭x”讓你有機會了解自己喜歡什么、需要什么、價值觀如何等。你越了解自己,做決策時,越能從自身的最大化利益出發(fā),所做決策也更能帶來快樂和滿足。

 

當你能夠屏蔽無關因素的干擾,便不會被焦慮、恐懼、攀比等非理性情緒裹挾,比如你不會因為同事買了最新款的奢侈品,便不顧自身情況盲目跟風。所以說,“斷舍離”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,更是一種生活智慧。

 

“斷舍離”作為2019年網(wǎng)絡熱詞,反映了人們想要清減欲望、回歸簡單生活的渴望。讓我們多給生活做減法,借由“斷舍離”的練習,了解自我、梳理內(nèi)心、掌控自己的生活。(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)


搜索